您好,欢迎进入亿百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有限公司官网!

咨询热线:

020-88888888

BIM核心理念谈4:模型是什么

发布时间:2024-04-01 06:14人气:

  BIM核心理念谈4:模型是什么模型(model)这个词是BIM的一个基础术语,仅孤立的考虑模型这个词,存在很多定义,我们需要选择一些适于BIM的。

  在我们望文生义和说文解字之前,考虑到这个词是舶来品,我们首先看看其英文model的意思。在维基百科的model词条里面,也没有对于model的定义,但是列出来一个基于model的词汇表,包括几十个不同的模型,并且分了类:物理的model,非物理的model(包括抽象的,应用的,相关词条)。这是一个很好的定义方法:不直接定义,而是借助组合词来定义,这样至少容易一些。

  Model building里面的这个模型是最容易理解的,就是售楼处经常可以看到的沙盘模型。这个building是指其模型制作过程,就像建造过程一样。其制作人员称为builder——不是建模员modeler。

  柏拉图描绘他心中的世界,是一分为二的:一个是至善的形式(Form of Good),一个是现实世界。柏拉图因此开创了所谓形而上学(Theory of Forms,直译为“形式的理论”,亚里士多德使用Metaphysics这个词),这个“形式”是柏拉图心中的真正的世界,而我们所看到的现实世界只是一个复制品。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都使用了这一思想:形式是万物的抽象代表,是事物的属性,它不随着流动的现实世界变化而变化,它只能被理性(reason)所掌握。

  这同时也是理性主义的渊源(这是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,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来源于现实世界)。西方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哲学流派,斗争了两千多年,其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西方古典的历史文化传统。这些东西都不见于中国历史。当代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,急需引入西方工业化的成果,但到了一定深度,就会发现非常需要引入系统化的东西,其最为缺乏的就是基础概念。

  从上述对“形式”的描述中,我们是否看到了“模型”概念的影子?是的,模型的概念只能是从这个形式传承而来。如果柏拉图也会用BIM软件,那他早就绘制好了一套“真正的世界的模型”,也就是他使用文字描述的“至善的形式”。

  (1)镜像 image。镜中花、水中月都是一种镜像,而且是光学镜像。用这种特征去描述模型是比较容易的,但是只能表达一个侧面,就像月亮的光学镜像只是在光学影像上“表达”了月亮这个实体对象。光学上的镜像对于人们容易理解可视化的对象有很大关系。

  (2)复印 copy。一份文档,无论用复印机还是电脑,拷贝一下,也很好理解。但复制不完全等同于光学镜像。复制了之后,就多了一份复制品(好象多了一个实体),而镜像是与实体对象伴生和消失的。复制品与原件之间没有关系了,就像镜像与实体对象之间的那种光学关系。

  (3)理想形式 form。前面两个特征都是:模型等同于实体(至少在某一方面)。而本条特征显然不同。在这个特征方面,被译为模特的model是一个最好的例子,拥有魔鬼身材的模特不是人们的复制品,而是人们追求的理想,是人们眼中的“最优型”(波普尔)。如果镜像(可视化)是表达了人们眼中的世界,那么理想形式就是人们心中的世界,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这个理想的模型是现实世界的参照,人们创造出来这个理想的参照系是为了改善现实世界。这一点相比于被动产生的镜像来说,是人们主动创造的产物。

  (4)抽象的模式 pattern。如数学模型、有限元模型等等非物理的模型,都是人们将现实世界的某些特征和关系抽象出来,创造成为一个以形式为基础的新的对象(在这一点上和理想形式是一样的)。这种对象对应着现实世界的某种实体对象,而且必须借助于某种手段进行表达,比如数学模型使用数学语言,有限元模型也使用数学语言以及可视化工具。相比于柏拉图的完美的理想形式来说,抽象的模式却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处理。

  1和2都是人们可以感知的,是与现实世界精确对应的;3和4只能由理性来把握,是近似的对应现实世界的。模型的这几个特征,既有来自现实物质世界的,也有来自抽象精神世界的。物质与精神这一对范畴始终交织在模型有关的各种学问里面,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始到今天都处于争议状态。售楼处的一个沙盘模型无疑是物质的,人们可以感知,但是能够将其理解为与实际的建筑物对应的模型,则是理性的产物。这也算是一个特征吧。

  BIM作为名词时,M是model;作为动名词时,M是modeling。这一对范畴都是从信息科学里面借鉴过来的,其理论基础又是渊源于数理逻辑,及西方理性主义的哲学传统。我们在引入这些概念时,最好是放在原文的语境中理解其内涵,否则看到汉字就容易望文生义。比如,有人使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分析“模”“型”这两个汉字,这种方法只适合于源于中国传统的词汇。整个信息科学及其哲学基础几乎都是舶来品,就连“形而上学”这个词还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翻译而成日语中的汉字。

  如果将modeling译为建模,那么词义就缩小了很多,建模翻译回去就是“build a model”,就像前面的制作沙盘模型是“model building”。而中文“模型”的词义范围则比model要大很多,有时候还具有这些含义:模式、范式、形式、样式。词义被放大是没有大问题的,而缩小就无法涵盖原文的意思,所以不可取。

  余彤鹰在《一些常见模型类型与分类的初步讨论》一些常见模型类型与分类的初步讨论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:我们所说的3D模型,到底是呈现在屏幕上的影像,还是储存在磁盘上的一些特定格式的数据?

  凡是操作过BIM建模软件的人,都能够确信无疑的指出:在软件里面搭建起来的那个虚拟的建筑物就是模型。这个软件中的模型是保存在一个特定的软件格式文件中的,当我们将此文件导出成为IFC/ODBC/XML的数据格式,甚或是输出一套包括了3D视图的图纸,我们可以说这些也都是模型吗?就连那个存储了原始格式的文件,我们可以说那份电子版文件就是模型吗?

  我们定义过BIM是建筑业的整合信息化亿百体育app官方网站,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整合代表,BIM必然与建筑业实体运作的基本作业单位有密切的联系。

  设计的基本作业单位是构件(element)。设计处理的对象是以构件为基本单位的构件系统,这个系统在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都有标准的分类方法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分类方法背后都有严谨的分类逻辑和方,尤以美式的U体系为代表。

  当然,细分下来,每个工种的具体作业对象是不同的。我们有时候也可以说,CAD绘图作业的对象是线条,审图作业的对象是规范条文。

  施工的基本作业单位是工序(work)。也可以认为是工作或产品(工作的有形成果)。施工组织计划中经常要用到的工具WBS,即为“工作分解结构”。所有的施工工作都有一个特定的有形成果,比如混凝土浇筑工作的成果是一根梁或一道墙。

  当然,考虑到施工的复杂性,经常会有多道工序连接起来才能得到最终成果,比如为了浇筑一根梁,就需要放样、搭设脚手架、支模板、绑扎钢筋、浇捣混凝土、养护混凝土这几个工序,直到最后一道工序完成才得到一根混凝土梁,而前面几个工序也是有其有形成果的,比如搭设脚手架的成果是一个可以使用的脚手架,绑扎钢筋的成果是钢筋笼,相比于最终成果而言,它们是中间成果。

  在施工领域也有很多种分类方法,同样也需要严谨的分类逻辑和方。美式的M体系是一个很好的代表。

  设计与施工的基本作业单位之所以能够协调一致起来,就在于施工要完成的最终成果就是设计的那一套构件体系。这是BIM能够将设计和施工整合起来的逻辑基础。

  无论是运营管理还是设施运作,他们最终面对的对象都是建筑设施。建筑设施的基本单位看上去都和设计的一样,都是构件,及构件组成的全部体系。在这个意义上,我们会说:设施运营是被设计出来的。的确,建筑设施是被设计出来的,因此他们的基本作业单位必定是相同的。

  不仅是作为物理实体的构件,连作为虚无的室内空间(space),也都是被设计出来的。但是,传统的设计单位划分里面并没有空间,空间也无法作为构件,因为它们遵从的不是同一个分类逻辑。但是,在设计和运营进行整合管理的时代,诞生了两者共通的基于空间的作业单位分类体系。而在施工之中就无法以空间作为作业对象,因为施工只能完成有形产品,而空间是无形的,它是在有形构件被生产安装好之后,自动形成的由构件围合而成的虚空。

  因此,如果你看到设计的BIM模型里面进行了空间的定义和分类,那就是考虑了运营的BIM作业;如果没有,那就没有为设计和运营整合做考虑,至少是在空间这一方面。

  最后,运营严格来说不仅是一个运作过程,更多的是一个管理过程。虽然设计和施工都有自己的管理过程,以及相对应的作业过程,但仍然是以作业过程为主。而运营是一个以管理过程为主的阶段。作为管理专业则还有其独特的作业单位,即流程中的任务(作业单元),此处不展开讨论。比如造价管理的作业单位是成本中心(基于成本管理的BIM信息分类图解)。

  于是同理,设计管理和施工管理也都拥有更多的管理特性,因此它们的作业单位都不同于设计和施工工作本身。所以,本文的作业单位探讨,是指向作为专业整合信息化的BIM的。在BIM的意义上,设计面向构件和空间进行作业,接下来,为了形成这些空间和构件,施工展开了面向工序的作业,最终完成了可供运营使用的构件和空间。BIM之所以能够整合设计、施工和运营三大行业,其逻辑基础就在于上述的基本作业单位分析。


020-88888888